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指明方向,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篇章提供根本遵循。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黄石深植三大精神沃土,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文脉,并内化为转型攻坚的实践动能,用“持续奋进全省第一方阵”的实干,书写着精神传承与发展实践相互激荡的时代答卷。
精神传承的内核解析:从工矿立市到向新追光的注脚
三大精神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却共同根植于荆楚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基因,在黄石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工矿立市、资源转型到向新追光的城市发展的印记标识。
大别山精神在东楚大地镌刻着“勇当前锋”的基因密码。黄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工业底蕴,这里走出了红三军团、红十五军、红十六军等多支主力红军,诞生了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大冶特钢等多家大型企业,不同时期黄石人民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勇当前锋”的赤诚担当。在奋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这种精神转化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城市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率先突破,如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606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省第四,延续着“不胜不休”“勇当先锋”的斗争精神。2025年上半年,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位居全省前列,生动展现了革命基因与现代实践的深度融合。
抗洪精神在百里长江岸边淬炼出“顽强拼搏”的城市品格。1998年特大洪灾中,黄石军民在长江堤防上筑起血肉长城,展现了“人在堤在”的集体英雄主义。如今,这份坚韧已转化为黄石城市转型的攻坚力量:大冶特钢实施“百企技改”,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固废综合利用,年减碳12万吨;湖北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填补武汉都市圈空白,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024年,黄石单位GDP能耗下降6%,降幅全省第一,PM2.5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20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诠释着“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深刻内涵。
抗疫精神在战疫一线升华出“团结奋斗”的时代力量。2020年,黄石创造两座"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奇迹,3280名本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与江苏援黄医疗队362名队员携手筑牢防线。这种“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精神,如今演化成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黄石新港至武汉新城快速通道加速贯通,1062项政务服务实现武汉都市圈通办,花湖机场24.4%的货运量来自黄石。2024年,新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临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2倍,让“苏黄一家亲”的抗疫情谊在发展共赢中持续深化。
精神赋能的实践转化:从基因密码到发展动能的路径
黄石以大别山精神铸就坚韧品格,以抗洪精神凝聚团结力量,以抗疫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将深厚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的路径探寻。
以大别山精神为引领,黄石在“能级跨越”中彰显先锋本色。2025年,黄石将“整体提升发展能级”作为核心任务,实施工业提质倍增工程,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冶市、阳新县、开发区·铁山区等各个县(市)区一大批新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勇当前锋”精神的生动写照,让“不胜不休”的精神在项目攻坚中持续迸发。在科技创新领域,黄石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打造东部传动轴。黄石科技城、离岸科创园汇聚院士人才120余名,攻克航空起落架用钢、OLED金属掩膜板等关键技术50余项,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2.4亿元。大冶特钢、华新水泥成功入围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国家特钢产品质检中心投入使用,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数量全省第二。这种创新突破的势头,延续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为“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抗洪精神为支撑,黄石在“生态优先”中践行绿色发展。全市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完成507个入河排污口整治的97.8%,5个国控断面水质100%优良。大冶湖治理实施退养、截污、增绿工程,磁湖江湖连通及水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让“共抓大保护”的理念落地生根。西塞山区建立“领导包保+专员驻点”服务机制,推进恒通石油制管、大冶特钢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用“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这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与1998年抗洪军民“坚韧不拔”的品格一脉相承,成为推动黄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以抗疫精神为纽带,黄石在“协同发展”中凝聚团结力量。为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加快推进武鄂黄黄“三纵三横”快速道路系统建设。2025年一季度,全市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高于全省,投资、外贸、财政等3项指标增速位居前列。各县(市、区)竞进有为:黄石港区推进大众山·青山湾商贸文旅融合项目,下陆区实施“六大攻坚”加快转型升级,新港园区布局星洲环保循环利用项目,形成“全域协同、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开放合作方面,黄石首创“江海直达+长江班列”物流模式,综保区进出口总额52亿元,9610跨境电商业务月均增长130%。这种“抱团出海”的魄力,与抗疫时期“举国同心”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让黄石从内陆城市逐步成长为开放新高地。
精神传承的体系构建:从历史记忆到生活实践的探索
从大别山烽火到长江浪涛,从抗疫战场到发展赛场,三大精神始终是黄石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当前,黄石正以构建三大精神传承体系为契机,推动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从“成势见效”迈向“全面跃升”。
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让精神可感可知。通过联动协作,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展馆,设立抗洪精神纪念长廊,依托抗疫纪念馆开展“铭记与前行”主题教育。全域推进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综合利用开发保护,形成红色精神地标与工业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区串联,打造“红色教育+工业旅游”城市文旅品牌。创新数智化叙事方式,利用融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设置革命故事再现、抗洪场景模拟体验等互动板块;发起“三大精神传承故事”互动话题,让大冶特钢工人讲述技改经历,社区工作志愿者回忆抗疫暖心瞬间。利用“智慧城市”平台,将三大精神内涵转化为可视化发展数据,通过“奋斗者地图”展示黄石各领域示范典型,让精神传承变得具象可现。
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让精神入脑入心。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一体化实施大中小学“精神教育套餐”,组织学生重走龙港红色旧址、绘制大冶湖治理手抄报、编排抗疫情景剧;组织域内四所高校开设“三大精神与黄石高质量发展”等选修课,结合黄石文化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传承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在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馆、红三军团旧址、98抗洪纪念馆等现场教学点开展体验式培训,让党员干部在历史场景中感悟初心使命。
建立闭环式转化机制,让精神见行见效。在区域融合发展方面,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以大别山精神为核心,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经济的进阶提升;以抗洪抗疫精神为品牌,培育城市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形成精神传承链条。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借鉴“红色议事会”等模式,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协同联动机制,以“团结奋斗”精神促进基层有效治理目标达成。在科学有效激励机制方面,探索实施三大精神践行考核指标,创新红色先锋指数、党建引领效度等精神传承和践行指标体系,将“拼抢实”的作风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在科技创新、民生服务等领域践行三大精神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让“不胜不休”“勇当前锋”成为新时代好干部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黄石这座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表明:伟大精神永远是穿越时空的力量源泉,而红色基因与发展实践深度融合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面向未来,黄石将继续以三大精神为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为湖北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多黄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