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先两早”服务机制 助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10/12  |  来源:市民政局  |  专栏:黄石动态

2022年西塞山区被确定为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城区。两年来,西塞山区创新探索实施社会救助“三先两早”服务机制,形成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主动发现-综合评估-监测预警-申报承诺-尽早救助”的工作闭环,助力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并成功入选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十大优秀案例。  

一、实施“先发现”,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一是建章立制。出台《关于落实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机制,确保“应救尽救”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压实镇(街)、村(社区)主动发现责任。在村(社区)建立民政主任、小组长、志愿者及楼栋长“四级信息员”,通过走访调查、主动排查、电话沟通、微信联系、来访咨询等方式,及时收集辖区内群众救助需求。二是纵横收集。在纵向上,从第三方、网格、社区、街道、区民政窗口、市社会救助局收集困难群众走访、来访、上访等信息。在横向上,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交叉比对,积极协调区总工会、教育、司法、人社、住保、卫健、应急管理、医保、残联等部门,定期将专项救助对象信息推送给区民政局,实现了系统上下贯通、部门横向联动、数据动态更新,为公平、精准实施社会救助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撑。三是精筛入库。对横向信息先筛出“在保人员”,初选出“非保人员”,再分配到街道、社区,调查家庭情况。对明显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纳入监测预警二类库;对初步符合条件的进行授权比对,核对结果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暂不符合条件的纳入监测预警一类库。截至目前,全区实现主动发现困难群众1644户,一类库有困难家庭1115户,二类库有困难家庭1518户。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救助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二、实施“先评估”,实现从“被动审核”向“主动管理”转变。

一是以“人均收入”为基本指标。全面摸清家庭的全部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收入,按照申请前12个月内现金及实物计算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按照低保进行申报,低于低收入家庭标准的按照低收入家庭进行申报。二是以年龄、残疾、患病等“健康状况”为辅助指标。针对家庭成员中有重病、重残、单亲、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收入按比例进行核减。三是以“因病支出”为特定指标。针对家庭中有因病致病的家庭开展多方面的评估救助,配套多项救助政策,比如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

通过采取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核查、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等方式,全面了解申请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收入、财产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综合评估救助对象救助类别、救助缓急、救助方式等,形成救助对象分类管理、梯度救助的识别机制。实现社会救助服务从“被动审核”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先预警”,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为有效实行对困难群众的闭环管理,我区纵横收集来的困难群众名单全部经综合评估后,按照困难类别分别纳入困难群众数据库一类库或二类库管理。按照“三及时”的要求,规范监测预警管理台账,完善预警信息处置办法。一是困难信息及时入库。将获取的困难群众信息及时纳入困难群众数据库,做到困难群众信息数据造册明、底数清。目前已基本实现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的监测。二是动态监测及时报告。推动走访摸排常态化,社区、街道严格落实一季度一访问、一季度一上报的要求,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按程序给予救助,对家庭暂无变化的做好访问登记。三是专项救助及时转介。根据困难情况、致困原因,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刚性支出等因素,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实施专项救助措施的建议,并按照职责分工及时转介相关部门处理。

截至目前,一类数据库有1115户,二类数据有1518户。同时对信息库进行动态监管,推动走访摸排常态化,社区、镇(街)严格按照一季度一访问,一季度一上报的要求,对符合低保、特困等救助条件的及时按照程序给予救助,对家庭困难情况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库别调整,对家庭暂无变化的做好访问登记。最后综合评估救助需求,及时开展救助及转介处理。实现困难群众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转变。

四、实施“早承诺”,实现从“常规通道”向“绿色通道”跨越。

选择承诺制申请救助的救助事项,一是减化审核程序。对适用减化流程的救助对象,免除民主评议等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实现“快审快批”,提高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降低基层责任。厘清申请人和经办人责任边界,对秉持公心、履职尽责的工作人员实施容错免责、尽职免责,鼓励引导经办人员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三是严格事后监管。对通过告知承诺“快审快批”的对象,依托大数据在一个月内开展集中比对,同时通过定期复查、随机抽查、问题倒查等方式进行校核跟踪,确保“放得开”“管得住”。

按照原来的常规流程审核救助事项,申报流程多,办理时限至少30个工作日,通过“一减一降严事后”优化审核流程,进一步压缩申报时限。现在,通过承诺制确认救助对象,我区授权合格率由过去30%提升到90%,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实现了社会救助服务从“常规通道”向“绿色通道”的跨越。

五、实施“早救助”,实现从“晚慢救助”向“早快救助”跨越。

一是成立西塞山区实施社会救助“三先两早”服务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明确区总工会、教育、民政、司法、人社、住保、卫健、应急管理、医保、残联等相关部门职责,确定具体经办人员,进一步畅通各项救助申请渠道。

二是及时精准认定困难群众。对符合民政部门救助条件的低保户、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等基础性救助,按照资格条件,及时尽早尽快做好认定工作。三是完善部门间转介事项办理流程,及时承办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服务窗口交办的救助申请事项,实现救助申请人与相关救助管理部门高效对接,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部门合作机制。对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相关职能部门及时给予各自职能范围内救助。

以前低保申请因对象未找到社区、说不清诉求、民政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申请了证明材料迟迟不能提供,种种内外因素导致困难群众享受政策晚且慢,目前西塞山区落实社会救助“三先两早”服务机制,从主动发现群众到综合评估,然后到监测预警,再到申报承诺,最后到尽早救助,群众的家庭动态都在民政部门的监管之下,困难群众什么时候需要救助了,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救助,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救助服务从“晚慢救助”向“早快救助”的跨越。

民生保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民生导向为标准,聚焦群众关切为基石,严格按照此次会议精神,及时充盈思想观念,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拓展物质+服务,推进临时救助扩围增效,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切实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市民政局|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