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区法院:“预警+修复”双向发力,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发布时间:2024/10/23  |  来源:黄石港区法院  |  专栏:黄石动态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黄石港区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建立被执行人信用预警和修复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及时制定本院《关于建立涉企案件信用预警和修复机制工作方案》,通过信用预警、信用承诺、信用修复等方式,采取失信惩戒措施注重精确性和适度性,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采取不同的惩戒措施,避免违规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平衡保护申请执行人与“诚实而不幸”企业的合法权益。目前,该院已适用“预警+修复”机制,办理涉企业被执行人案件1147件,帮助748家失信企业恢复信用。

一是逐案摸排评估,严格把握失信分类。成立涉企案件信用预警和修复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被执行人信用预警和修复工作。严格把握失信惩戒的适用标准,按照“一案一预警一评估”要求,规范填写《涉企案件执行工作经济影响评估表》,确保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符合法定要求。重点强调失信惩戒的精确性和适度性,将失信行为细分为轻微失信行为、一般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并分类确定采取失信惩戒的措施、期限及方式,避免信用惩戒过度,确保企业提供涉案担保财产与不采取失信措施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是动态监督提醒,及时发出惩戒预警。全过程对被执行人实行动态提醒、评估,在决定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前,提前十日通知涉案企业并告知失信具体情形和将要面临的信用惩戒,引导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给予被执行人申辩机会或者采取积极措施助推案件纠纷化解,避免直接纳失所导致的信用恢复时间长、成本高、消除影响不及时等问题。 2024年以来,该院受理涉企被执行人案件359件,累计发出186份失信预警通知书,依法仅对28家企业发布失信,涉企失信发布率同比下降73.07%。

三是完善信用修复,积极恢复企业信誉。坚持改过必修复原则,对及时认识到错误、积极配合并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该院及时采取删除失信信息、出具债务履行证明等手段进行信用修复。如办理谢某某与梅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被执行人梅某因被纳入失信产生不良信用记录,无法获得银行融资贷款。法官因势利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全部法律义务,该院依法定程序向梅某出具结案证明、修复信用证明。最终该案不仅得以执行完毕,同时也使得梅某得以修复信用,助其公司获得融资贷款资格。同时,对于经营一时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被执行人,该院积极协调处理,引导企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由企业提供担保财产,经合议庭审查后,暂缓对其适用信用惩戒,及时让企业解除失信“紧箍咒”,得以轻装上阵复发展。

四是致力柔性执行,“放水养鱼”助企重生。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始终坚持柔性执行,最大限度降低执行措施对企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该院创新推广“执行和解前置”,进一步落实执行财产担保机制,依法对40余家企业账户采取“放水养鱼”“活封活扣”等柔性执行方式,助力被执行人盘活资产。如在执行黄石某房地产公司22件系列案件中,为避免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造成企业经营困难,通过“执前调解”,对该公司暂缓采取失信措施,给予其一定的履行期限,最终促成22件案件全部履行完毕,到位金额77万余元,有效避免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境,同时也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了“双赢”效果。

下一步,该院将持续落实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进一步探索信用修复和失信预警守信激励机制,从前期预警、中期修复、后期跟踪全链条介入涉企执行案件,以柔性方式促进当事人履行裁判义务,最大程度减少对涉企被执行人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黄石港区法院|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