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信被摆在很高的位置。先贤们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人不能在世间得到信任,那么就将失去安身之本,无法立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就更无从谈起。
在《论语》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不诚信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就像一辆车,关键接榫的地方都没有连接好,这车怎么能走起来呢?
概括地说,古代诚信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诚实不欺、真诚待人和信守承诺。
诚实不欺
诚实不欺,即与人与己均不欺。与人不欺,始有信任与尊重,行事方有效可言;与己不欺,始能表里如一,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外表上假装表现出来的喜好、厌恶和内心真实的喜好、厌恶不符合。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倡导人们“慎独”自律,其本质就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应诚实无欺,不仅要求人们消除欺骗他人的行为,而且要求人们消除欺骗他人的念头。
真诚待人
真诚待人,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就是说到做到,兑现不了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就成了欺骗;在言行关系上,更看重的是行动,只有行动最能说明问题,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例如孔子就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信守承诺
信守承诺,意义上与真诚待人类似,但其主要强调行动方面,可以理解为“践约”。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讲的就是“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