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诚以养德,信以立身
发布时间:2022/12/09  |  来源:黄石日报  |  专栏:诚信文化

  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形成了诚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铸就了诚信的心理趋向和道德传统。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诚于中,信于外。在传统的哲学思辨中,诚与信既是相关的范畴,又有不同的内涵。简单来说,诚,关注内在自觉,是内圣之道;信,注重外在实践,是外王之道。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实则合乎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路。

  先来看“诚”。《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又反复论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而正心诚意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这里,诚是修养方法。同时,诚又是道德境界。

  儒家认为,人道本于天道,只要努力追求诚的境界,上合天心,进而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天地同参,与万物同体,这正是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再来看“信”。“信”往往着眼于人际交往中的重诺守信。《尚书》说:“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诗经》说:“慎尔言也,谓尔不信。”这两句都是说言而有信,取信于人。

  孔子教授学生,有“文、行、忠、信”四教,要求“与朋友交则信”。《论语》中多次提到关于“信”的教诲,比如“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朋友信之”“信以成之”“信则人任焉”“信则民任焉”等。董仲舒认为:“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那么,何为诚信?古人认为,诚、信二字可以互训。《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又说:“诚,信也。从言从成。”《白虎通》也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诚信即是表里如一,言行如一。

  《管子》有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诚信缺失的危害极其严重,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人人自危。

  孔子也认为,治理政事的要点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去掉兵力和粮食,也不可失去人民的信任,否则国家也就立不起来了。对于个人而言,诚信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诚信要以固执善道、止于至善为依归,否则就会走向固执己见、是非不分的反面行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君子的进德修业之道,就在于择善固执,死守善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儒家是一以贯之的。


黄石日报|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