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黄石新时代文明实践先锋团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火热开展。新版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测评标准从占比29%提高到40%,首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单独列项,精神文明特色更加鲜明。黄石新时代文明实践先锋团的成立,正是我市顺应创建要求,以更大力度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以更强举措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凝聚更强大的社会合力的体现。
当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入了守正创新、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新版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一步突出创建工作的精神文明特色,进一步凸显创建工作的为民利民导向,进一步彰显创建工作的高质量高标准,反对形式主义更加坚决。
最近通报的全市第三季度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结果显示,我市总得分较过去提高了,各项指标在向好,反映了各地各部门前一阶段工作卓有成效,但仍要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仍有很多老问题反复出现,说明整治还不彻底,工作还没有实现常态长效。
文明城市创建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从今年开始,中央文明办将采取不定期、分批次、不通知、回头看的原则组织实地测评,目的就是防止只重牌子,不重常态的短期行为。转向常态化创建,向长效化和制度化推进,这是适应创文新规则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常态化创建,真正推动文明成为市民习惯和城市自觉。
近期,相关城区和部门对加强创文常态化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下陆区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创文工作力量,黄石港区把每周六定为“创文志愿日”,市住建局探索建立了物业管理的红黑榜制度,市交运局加大了出租车管理和黑车打击力度,市经信局对各类线缆全面进行整治,市城发集团加强对施工工地和公交车的优化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常态创建的好做法,关键要长期坚持。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持续用力。坚决贯彻全国“创文”培训班精神,深刻认识文明城市创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意义,认真把握文明城市创建过程的演进规律,精准理解新版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指标要求,严格对照测评标准,坚持常态化创建,切实解决“一阵风、冷热病”的问题。有效落实制度机制,借助科技赋能,反复治理+日常监管,从根本上破解顽瘴痼疾。对广大市民的文明习惯养成,要不断宣传+科学引导,让大家形成文明的“本能”和“记忆”。
同时,还要坚持融合创建,切实解决“两张皮、看不齐”的问题;坚持全面创建,切实解决“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坚持长效创建,切实解决“只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坚持全民创建,切实解决“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做到真怀为民之心,真行惠民之举,真聚靠民之力。全市上下同频共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将黄石建设成为模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之城,精神文明高水平发展的首善之城,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幸福之城,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魅力之城和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的善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