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质检部门作为质量主管部门,应深刻把握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质量发展,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深刻把握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与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质检系统作为质量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只有将质量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理念深度融合,深刻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契约精神,提高物质生产和交易效率,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一届党中央把质量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充分表明质量提升是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一些重要消费品产品抽查合格率明显偏低,进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带来的损失比较严重,质量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质量诚信水平不高,一方面加大了资源配置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影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可见,质量诚信体制关乎诚信,还是实现富强的关键要素,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实现效益型增长的根本出路。不讲诚信,社会生产和交换秩序必然混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坚持以质量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奠基石。
同时,不讲诚信,社会生产和交易中就无法体现文明、和谐的关系,更谈不上平等、公正。
二、质量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兴。诚信作为一种社会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国际品牌和声誉、降低对外交易成本、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平衡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适应全球化新形势,驾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观念遭遇了强烈的冲击,许多违背诚信的现象逐步凸显,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软肋”。过去13年来,全国质检部门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286.9万件,涉案货值521.3亿元。制售假冒伪劣和行业质量违法“潜规则”问题比较突出,如“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质量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广大企业和公众深受其害。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将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等质量诚信列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诚信的核心价值准则的助推器。
三、完善诚信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诚信的核心价值准则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质检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引导全社会培育和践行诚信的核心价值准则。一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规范和服务质量诚信体系制度建设为目的,建立健全质量诚信标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归集质检部门依法履职过程中产生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加快推进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系统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二是健全质量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利用,实行质量信用分类分级评价管理,完善质量诚信共享联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探索建立质量违法企业终身出局制度和实施办法,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质量诚信环境。三是促进企业内部诚信管理。引导和促进企业完善质量诚信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诚信制度,加强员工质量责任感和质量诚信意识的教育。以重点监管产品为切入点,组织企业开展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定期发布质量信用报告。以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质量法制意识和质量诚信意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企业质量诚信文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和推动企业和员工逐步形成以诚实守信、履行责任、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企业质量文化,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四是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方案》明确的任务。质检部门要充分发挥我国3000多万组织机构基础信息的中央数据库和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体系优势,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健全覆盖所有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稳定且唯一的统一代码制度,实现管理从多头到统一、资源从分散到统筹、流程从脱节到衔接的转变。